《艺术与投资》(中国美术家网会员主页)
杂志首页 | 期刊 | 艺术家 | 本刊专访 | 人物报道 | 艺术高端 | 经典作品 | 艺术观察 | 期刊资讯 | 联系我们

        何国 关于“道德”项目第八幕的策展手记

          何国 关于道德项目第八幕的策展手记

          很高兴能有机会在这里向中国观众介绍我最近在上海荷兰文化中心策划的展览“何国”,它是我们在鹿特丹维特德维茨当代艺术中心(Witte de With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的 “道德”艺术项目的第八站。这里,我想先同大家分享这一展览的缘起,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踏上通往“何国”的小径吧。

          “何国”是我在中国策划的第一个展览,开始有这个计划是因为一件叫做《这不是中国》(This Ain’t China)的作品。这部“摄影小说”(photonovel)的作者是美国摄影师、作家和教师亚伦•瑟库拉(Allan Sekula)。当我还在温哥华念大学的时候,偶然在一本书里遇到了它,书中同时还附有评论,将这件作品视作“某种文化投影的象征” 。当时我感到有些沮丧,因为发现自己此前对生产和劳动生活等问题实在是欠缺关注。《这不是中国》通过组织大量照片和文字,讲述了圣地亚哥一家快餐店里的劳动者的故事,他们以自己的思考和斗争,为改变生存处境而不断努力。艺术家瑟库拉本人就曾在这家店打工以维持学业。标题中“中国”(China)一词在作品的叙述中至少具有两层含义:以大写字母开头的“China”代表了一个遥远的国度,她当时正在进一场文化大革命,而这也是作品中工人们所特别向往和感兴趣的;第二,以小写字母开头的“china”又是那些精美的餐具的代称(英文中因此有“美瓷”(fine china)这种说法),象征着布尔乔亚们对物质和某种品位的渴望。那么,“not to be china”(不是中国/瓷器)又是什么意思呢?是指缺少革命性?还是指非布尔乔亚的?“ain’t”在这里似乎是理解作品的关键:瑟库拉用这个否定词表明自己对工人阶级的斗争热情心存疑问,同时指出西方在对待中国和那里发生的事情时的漫不经心。

          此后不久,在2009年的初夏,我和尼古拉斯•夏夫豪森(Nicolaus Schafhausen)接到荷兰中国艺术基金会的邀请,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为荷兰馆策划一个附属展览。我和尼古拉斯都在鹿特丹魏特德维茨当代艺术中心(Witte de With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工作,尼古主任。我们受邀策划的展览将在上海的荷兰文化中心举办,它是荷兰国家馆在拉斯任艺术总监,而我是出版部浦东的一个卫星空间。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世博会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和城市强调和有意识凸显自己特性的文化语境,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国别概念的强化或确认。有意思的是,我们正在魏特德维茨所做的事情却恰恰相反,这个历时一年的以“道德”为名的项目所呈现的其实是界限、身份和(经济、精神和文化的)共同价值的碎片化或说模糊化,并探讨一种关于变动、多样和打破旧有定义框架的可能性。它的推进也因此比较平稳,很多想法和方法需要在操作过程中慢慢的成型和修正。这个项目包括了一系列以“道德”为主题的展览、电影、表演、类似研讨会的开放讨论以及出版物。(如果按这里的标准衡量,本届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提法其实存在某种问题的。)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在上海世博会这个特定语境中遇到的最大挑战。

          在过去的一年中,“道德”项目已经在尝试超越善恶、对错、私人和公共这样的两极思考模式上取得了一些进展。在某种意义上,这个项目是对近年来欧洲的当代艺术中“宗教回潮”创作趋势的有意拒绝和反拨。这种“回潮”现象部分源于人们意识到存在于穆斯林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之间的紧张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宗教决定的,但即便如此,单纯将目光投注于宗教问题很可能会忽略一些更为复杂微妙的、在价值协商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重要机制。

          进一步讲,魏特德维茨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机构,它所强调的是呈现国际上的艺术生产成果,艺术家的国别身份在这里其实并不重要。因此,我们考虑用一种适当的方式回应荷兰中国艺术基金会的这个邀请,对原有的主题做一些改变或尝试从不同的方面去呈现它。于是我想到了瑟库拉的那件“这不是中国”。它正好可以帮助传达我们所希望展现的某种别样意味。接着,其他备选作品也源源不断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首先是莎拉•莫里斯的电影《北京》。这部电影摄制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可以看作是对瑟库拉所描述的中国形象的再次回应。莫里斯使用“此盛彼衰的资本主义”(turbo-capitalism)这一术语来形容中国的现状,而我也不由自问,是否能够理解她作为一名美国人对这番“竞争”的看法,或者这根本就是种误读?《北京》也是“道德”项目的第一个展览“每一角度无不美丽” (Beautiful from Every Point of View)的参展作品,这是一个以相对主义为主题的展览。的确,事物的每一角度无不美丽,这取决于用怎样的眼睛来观看。这个展览中的作品丰富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它们都以中立的姿态悬置了判断。

      艺术家推荐
      杨小薇
      吴山明
      贾平西
      杜滋龄
      程大利
      冯骥才
      本刊专访
      ·【丘小君】《艺术与投资》丘小...
      ·【张子康 】数字化收藏 建立当...
      ·【张明】张明收藏:收藏中的异数
      ·【张明】张明收藏:收藏中的异数
      ·【原一男】原一男:“我”的纪录片
      ·【阿尔弗雷德·雅里】论阿尔弗雷德·雅里剧团
      ·【大豆】专访“Arthub...
      ·【陆浩民】台湾画廊协会资深顾...
      ·【傅抱石】傅抱石:精品高价主...
      期刊资讯
      ·摄影,如何欣赏?如何收藏?能投资吗?
      ·一见钟情的爱和不止息的追寻——何凯思和中国当代艺术
      ·何国 关于“道德”项目第八幕的策展手记
      ·怡桥财经:搭建艺术与投资的桥梁
      ·《艺术与投资》在北京798东八时区书店举办发布会暨酒会
      ·白玉为堂金作马清宫玉器十年飙涨十倍
      ·弥漫舛途的甜蜜与惆怅中国美术馆维利·艾森施茨个展
      ·巴黎佳士得亨利•卡蒂尔布列松百件摄影作品专场拍卖
      ·金融危机下艺术品市场的投机买卖调查
      友情链接
      合作媒体
        文化产业研究网 雅昌艺术网 中国当代艺术联盟 中国经济信息网 经济网 四川美术网
      • 电话: 邮箱: QQ :
      • 地址:
      Processed in 0.764(s)   36 queries by cache
      update: